lululemon的魔咒要被Alo Yoga打破了吗?

2024-07-23 快速评论
走lululemon的路,让lululemon无路可走

作者 | Siete    编辑 | 刀姐doris
文来源|刀姐Doris


我经常会说,中国未来很难有宝洁,但是会有很多个"lululemon"。

我在很多次分享的时候都对 lululemon 赞口不绝,但是这里的 lululemon,其实指的是 2007 年上市之前的 lululemon。


lululemon今天的成功,全都因为2007年之前建立了强大的品牌人群策略和势能。

而在2007年以后,lululemon的增长,靠的是无限的品类扩张和势能消耗——

· 品类扩张:从瑜伽裤进入了瑜伽辅具、上装、运动内衣等领域,还进入了男性、运动鞋、个护市场。

· 地域扩张:全美开店,拓展中国、亚太区、欧洲、中东和非洲的的市场,最新的数字是全球711家门店。

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里财报数字都还不错,但是它一直在通过稀释品牌势能、无限资本扩张来增加动能,总有一天老本要吃没。

所以前年起,我发现lululemon的增速开始刹车:

在lululemon的大本营北美市场,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29%,23年增速降到了12%,最新2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,北美市场增速只有3%了。很明显,lululemon在北美已经卖不动了。


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品牌势能和动能的权衡游戏。势能转动能后,势能就会被稀释。品牌扩张,放量增长销售,内核就会被稀释。但是总是围绕势能,动能无法被释放,就会品牌出现小而美,而无法快速破圈的难题。


在品牌增长的过程中,如果从本身的差异化战略,变成了规模驱动的成本领先战略,就会有新的一群品牌开始切割你的细分市场份额。

所以,北美原来买lululemon的那群人去买什么了?

是Alo Yoga。

我在网上找到了下面这张图。


在22-23年黑五期间,原本购买lululemon的用户们更多去买了Vuori和Alo Yoga,其中Alo Yoga的消费者和lululemon有63%的重合。

Similarweb在Alo Yoga的竞对评分里,给lululemon官网评了100%相似。

就连福布斯杂志也说,Alo Yoga“席卷了健身行业,给瑜伽和运动休闲先驱lululemon蒙上了阴影”。

Alo Yoga无疑是个资质不错的势能型品牌:

它诞生的洛杉矶是好莱坞和硅谷的大本营,有钱人很多,流行趋势从那里诞生后辐射全球;

它的总部是洛杉矶著名网红打卡点,位于富人区比弗利山庄,里面有个体验空间,所有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,甚至有红外线桑拿房和冷冻治疗室,用不同的温度来帮助肌肉恢复。

它的价格对标lululemon甚至还更贵一点:一条瑜伽裤定价在98-138美元,卫衣为128美元,都比lululemon同款式高个10美元左右。

它花了三年,把销售额从2亿做到10亿,而同样的路lululemon走了五年。

这篇文章,我会从产品、人群、营销方式、品牌战略四个方面,来分析一下他俩的不同,并且和大家一起探讨下:势能品牌动能化,有没有正确姿势?势头正劲的AloYoga能打破lululemon的扩张魔咒吗



实用的运动服饰VS时尚的女神单品

先说产品切入口,虽然都强调运动休闲两穿,lululemon说Street-Tech(街头技术),Alo Yoga说Studio to Street(从健身房到街头。

但这两个品牌的产品重点明显不一样。

lululemon的创始人Chip Wilson在自己的自传里就判断过说,lululemon的小黑拉伸裤未来一定会走到街头,而不只是停留在健身房。但是他毕竟是运动员出身,对功能性的追求是第一,贴合瑜伽的场景。所以ChipWilson花了很大力气去地打造了超级产品:一流的面料科技,裤长要合适,弯腰不能走光,裆部要做成钻石型,解决骆驼趾的问题。

但穿Alo Yoga的人,你感觉他不是在去运动的路上,就是在去运动的路上,总之他永远在路上

因为它的裤子长这样:


它的运动内衣长这样:


咱就是说,不想运动你就直说好吧?

真的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啊,给你们看个Reddit的帖子:


左边是个网红穿着Alo Yoga的衣服去健身房锻炼的视频,网友对此评论:“我感觉她的胸随时会掉出来”“她根本没在运动啦”

后来lululemon还做了一系列适合其他运动的衣服:CrossFit、跑步、徒步、游泳等等,所有都会在官网详情页上写出来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,以及它最适合什么运动场景。

比如我打开一条lululemon跑步短裤的页面,首先会看到一条30秒的产品视频,模特拉伸、热身、原地跑,最后大汗淋漓。

然后往下拉写的是:这条裤子面料轻薄方便排汗,弧形下摆不会限制运动,还有反光条方便夜跑。

同样是跑步短裤,Alo Yoga在也搭配了一个小视频,是模特在阳光下的树影里摆造型。

产品详情页告诉我:我有个口袋你可以放信用卡,侧面的褶皱是为了显瘦,而如果你想搭配一整套look的话,来看看我这件夹克吧!还有,明星们都在这样穿哦!

甚至Alo Yoga会往裤子名字里加进“女神(godess)”这样的词,比如高腰女神紧身裤。怎么样,是不是有点热销搜索词全覆盖的意思了。

一句话说,Alo Yoga,一条更适合时尚宝宝们体质的瑜伽裤。

为什么产品切入点这么不一样,瑜伽裤用户还会爱?其实和背后核心人群的意识形态变迁也很有关。



50岁的超级女生VS她们的女儿们

如果说lululemon的迅速崛起踩中的是当年美国“超级女生”(追求生活工作的平衡)红利,而Alo Yoga能在疫情三年迅速从2亿卖到10亿,得亏了这群超级女生的女儿们。

我在这篇研究lululemon的文章里曾经写到,Chip Wilson在研究品牌受众时,他的方法是首先去看看她们的家庭历史和她们的父母可能是谁。

当时在美国,避孕药已经开始广泛使用,所有离婚与平等的宣传,在70-80年代创造了一个新的女性市场,她们全力鼓励女儿从事体育和活动。

于是回到lululemon创立的1998年,Chip Wilson瞄准的就是这群人:24-35岁,女性,年收入8万美元以上,受过良好教育,有运动天赋,单身或订婚。

算一算,这群人现在已经快50了。

而她们的孩子却到了她们曾经的年纪,成为了北美消费市场的“新秩序”

她们是如今国内流行的“白女美学”的原型:脚踩UGG,身穿lululemon,手拿Stanley,头戴AirPods Max,吃纯素食品,用纯净美妆。

只不过在美国,红了太久的lululemon已经不够时髦了,谁会穿妈妈穿的品牌啊?

这时候,Alo Yoga它来了,它带着美国万千少女的精神偶像们来了。


看看都是谁穿着Alo Yoga:

· Taylor Swift:全球最红女明星,《时代》年度人物;

· Selena Gomez&Hailey Bieber:95后,全球最知名三角恋的两位当事人;

· Kylie Jenner:95后,卡戴珊家族最小的女儿;

· Kendall Jenner:95后,全球收入最高的模特;

· Gigi&Bella Hadid:95后超模姐妹,和上面的肯豆并称超模圈的“肯德基”。

这些人日常最活跃的平台就是Instagram,也是美国年轻人最喜欢的社交平台。所以Alo Yoga顺势开始放大名人营销,把自己的宣传主阵地转到Instagram,大打同款牌。


每当有名人穿着Alo Yoga的衣服时,@alo就立刻转发;官网也有个专门blog,定期发布有哪些名人穿了品牌的衣服;在每款产品详情页,还会把名人的穿搭作为风格灵感推荐。


2021年,品牌直接官宣了Kendall Jenner为品牌大使,和她一起拍TVC,推新品,发布的第一套穿搭点赞就达到了370多万;今年品牌又官宣了Blackpink组合的Jisoo,官宣推文点赞也超过了300万。

顶级网红的力量还是有用的,要是每100个点赞的人里能有一个人买一条裤子,那单条post的销售额都直奔三亿了。

与此同时,lululemon作为一个成立超过25年的品牌,在北美市场多少有点人群老化了。

这也是为什么,lululemon在22年宣布了“Power of Threex2”增长战略,把增长动力压在了男士业务、电商收入和国际市场上。

这几年只有中国市场的涨幅在全球一骑绝尘,一方面品牌进国内时间比较晚,另一方面,国内的超级女生觉醒也比美国那边晚了好几年,同样的故事完全可以再复制一次。

但市场环境变了,竞争对手多了,简单的复制能成功吗?这里我先打一个问号。



变味的品牌大使VS做内容的瑜伽教练

一方面是没有新人群进来,另一方面,lululemon也早就远离初心了。

我每次经过看到lululemon的广告牌,都会翻个白眼。简直是完全和创始人的理念背道而驰——不用明星,而是用真人。不做大广告,而是做口碑。


一开始lululemon被夸最多的就是它的社群口碑营销,尤其是“品牌大使”这个机制。


lululemon会选择契合品牌形象的人成为品牌大使,帮品牌来做传播和口碑。品牌会给大使日常寄送产品,拍物料,组织社群活动等等。

最新官宣的品牌大使是贾玲:一年减重100斤,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成绩出色,维持着积极健康正能量的个人形象。


官宣之后抵制的声音并不少。

有人说她太大众,拉低了品牌的逼格,而且跟瑜伽没什么关系。

有人说,你为什么等她减肥了热度高的时候官宣?你是不是歧视胖子?

还有一点,贾玲一个月官宣了三个代言,你看到她会先想起Prada还是先想起lululemon?

这其实也就是KOL营销都会遇到的问题:

第一,KOL和品牌的契合度能有多深?联想度能有多深?

第二,除非你每年花钱都给他们续费,不然你们能合作多久?

第三,他们是不是真的能给品牌带来口碑?

Alo Yoga却把lululemon本该做的事,在内容的时代延续了下去

Alo也有类似的口碑营销,比如Pro计划:4000多名获得Alo认证的专业瑜伽教练,在购买产品时可以享受25%的折扣。

但它深度绑定KOL的方法很妙,它通过给瑜伽老师做课,完成了一石三鸟:在利益上长期绑定KOL,把内容沉淀成了课程资产,切片还能放社媒上引流

2017年12月,Alo Yoga正式收购了健身流媒体平台APP“Cody”,推出了自己的课程APP“Alo Moves”,主打“YOUR AT -HOMESTUDIO”(家里的瑜伽工作室)。

收购Cody的时候,Alo Yoga一并拿到了原来平台上的全部课程内容的所有权,这里面本来就有不少瑜伽界有名的老师。在这个基础上,AloMoves进一步和专业瑜伽老师合作内容,邀请他们入驻为品牌拍摄课程视频。

现在Alo Moves合作的专业瑜伽老师已经接近100人,覆盖20多个瑜伽流派,课程总数超过4000节

其中不乏行业里非常牛逼的老师,比如在Feed Spot评选出来的2024年最红的100名瑜伽影响者里,排名第1的Laura Kasperzak就是Alo Yoga的合作教练。


这些教练的名字本身就自带搜索量,根据RightMetirc的数据,2020年,AloMoves网站首页浏览量同比提升258%,教练介绍页浏览量同比提升261%。

Alo Yoga在Facebook、Instagram上都开了Alo Moves的账号,维持日更,主要针对瑜伽初学者发布一些瑜伽小tips,比如:最适合新手的三个瑜伽姿势,瑜伽垫应该怎么摆,日常应该怎么配合饮食等等,播放量和互动率都很高。

这类短视频通常都是从课程里cut出来的切片,如果被瑜伽新手刷到并且产生兴趣,你立刻可以在AloMoves的APP上找到这些老师买课。


在lululemon品牌大使有些变味的时候,Alo Yoga用内容牢牢绑定了瑜伽老师们。

而只要Alo Moves一天运营下去,Alo Yoga就会一直有拉新承接用户的大本营,这就是内容的魔力。



失焦的“热汗”VS时髦的“正念”

我之前说过,人群品牌做GMV的方式是拉长核心用户的LTV,了解这群用户的更多需求,为他们开发出更多的产品。

划重点,“核心用户”

lululemon2019年就推过selfcare个护线,口碑一般,两年前停产了,后来又做男装线、做鞋。

但你去看,lululemon至今放在官网上的品牌关键词是“热汗”,是积极健康的运动生活方式。

也难怪Chip Wilson对着lululemon的男士商务衬衫大开嘲讽,觉得它偏离了lululemon的品牌使命,是在消耗品牌势能,赚到的都是“坏利润”

对比来看,Alo Yoga的跨界尽管更没边界,卖护肤品,卖鞋,卖保健品,线上卖课,线下培训,甚至跨界入局NFT。

但聪明的一点是,它把自己的跨品类拓展都包进了“正念”概念里

刚刚成立时,Alo Yoga对外树立的品牌形象是崇尚自然、ALO取自air、land、ocean三个词的首字母。

但现在它把Slogan改成了“BRINGING YOGA TO THE WORLD(将瑜伽带到全球)”,核心目标有三个:传播正念,提升健康,创立社群。



所以看看Alo Yoga旗下的品牌矩阵们:

· 护肤品牌Alo Glow System,以印度医学阿育吠陀中的醋栗果amla为核心成分;

· 营养补剂品牌Alo Wellness,针对症状包括运动表现、失眠、消化问题,还能促进性健康(嗯……);

· Alo Gives是个非盈利的基金会,和纽约、加州的学校合作,教200万儿童学习瑜伽。


所以在被问及品类拓展的问题时,创始人Danny Harris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媒体说:

“我相信健康是由内向外的,时尚、音乐、教育,这些都需要融合,才能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。”

退一步说,虽然“热汗”和“正念”都是疫情之后的趋势性生活方式,但在某些语境下还是有“高下”之分的。

很简单,你想象一下:

一个普通人说:我很焦虑,我睡不着。然后他会收到回复:你还不够累,要不出门运动一下,累了就能睡着了。

一个有钱人说:我很焦虑,我睡不着。然后他会收到回复:你要不要试试去看心理医生,或者冥想一下。

正念背后的隐喻是:我过着一种有钱、有闲、有品味的精致生活——试问谁不想呢?

品牌的背后是向往感,Alo Yoga把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。



势能品牌动能化,有没有正确姿势?

势能怎么转动能,是一个选择问题。

lululemon本该好好做产品,好好做内容,好好做社群,围绕自己的品牌理念和核心竞争力,维持势能的同时,用动能不断破圈。

但放在现在看,品牌的立身之本:超级人群、超级产品,都已经发生变化了,DTC 模式也成了标配,连能代表品牌内核的创始人也离职了。

这没办法,lululemon早就上市了,要给资本一个交代,很多事情不是自己的选择。

到目前为止,Alo Yoga还没有融资,两个核心创始人是发小,多年的创业伙伴,背靠背的关系,品牌也没有那么多抓马故事。

而且它对人群是很有数的,在 Alo Yoga的第一期播客里,聊到品牌的扩张思路,嘉宾Kanye West对CEO Danny Harris提到:

“that triangle you drew out this morning that goes from influencer to more influencers to early adopters to audience to critical mass.”(你今天早上画出的三角形,从影响者到更多影响者,到早期采用者,到受众,再到大众人群。)

这不就是妥妥的人群反漏斗吗?

反漏斗的好处在于,你可以持续地靠动能往外破圈,但只要你能把品牌的势能点放在中间最核心的那群人身上,就一直能有个大本营,即便是走错一步,还是可以退回来,等下一波动能

下一篇可以写写我对反漏斗的理解。

Alo Yoga是个很好的例子,持续用内容绑定最核心的瑜伽爱好者们,这是品牌势能点基础。

这几年又靠着红人同款穿搭在泛人群里破圈,完成了 GMV 的飞升。

但即便是这阵潮流过了,它依旧可以退回到它的核心人群里,用跨品类布局来做他们的 LTV 生意。

不过,传闻 Alo Yoga去年已经在找钱了,估值到了 100 亿美元。拿了钱之后,它还能不能保持小而美?

品牌迅速动能化的同时仍然保持势能有效延伸的案例,你看到过几个?

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梅花网立场。

本文由刀姐Doris投稿梅花网,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
梅花网正在火热征稿中,详情请戳https://www.meihua.info/article/3266306526462976


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,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
0/300
  • 按热度
  • 按时间
    相关文章

    loading...

    loading...